燒結后的鐵氧體是由小的晶體組成,這種晶體的大小一般在10~20μm的范圍內,磁疇就是存在于這些晶體之中。
在沒有外磁場作用時,這些磁疇排列的方向是雜亂無章的,小磁疇間的磁場是相互抵銷的,對外不呈現磁性。當一個外加磁場(H)作用于該材料時,磁疇順著磁場方向轉動,加強了鐵氧體內的磁場。隨著外磁場的加強,轉到外磁場方向的磁疇就越來越多,與外磁場同向的磁感應強度就越強。這就是說材料被磁化了。
在這個磁化過程中,磁疇重新排列必須克服能量勢壘,因此,磁化總是滯后于磁場。所謂的“磁滯回線”,就是這種現象的結果。如果對磁化的抵抗并不是很強時,一個特定的磁場強度將會產生很大的感應磁場,鐵氧體的磁導率很高。磁滯回線的形狀對鐵氧體的其他性能有著很強的影響,如磁損。